威利斯人2299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27日电(潘琦)2021年,新疆阿勒泰打造的冰雪IP“雪怪阿乐”获得文旅部组织的第四届动漫奖“最佳动漫形象”称号。2023年,新疆克拉玛依市首部本土创作的动画电影《克拉和玛依历险记》,一经推出,便收获了北京国际儿童电影节金花奖。近年来,新疆动漫产业不断崭露头角,一波波漫画人正在朝此奔赴。
不少传统服饰、建筑,由于时代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利用动画技术可以生成影像模式的场景,再现远去的古代服饰建筑风貌。新疆古城遗址众多,楼兰、高昌、北庭……说起来滔滔不绝威利斯人2299,人们无不好奇着那里曾经的繁华与故事。以往传统故事总是以文字或口口相传,动画再现传统故事,更易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新疆是动漫创造的素材宝库,研发中心在走访调研中,收集到诸多好故事。《疏勒之恋》就是其中之一,故事取材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族热孜娅与赛丁的传说”。讲述的是新疆疏勒县一对相爱的维吾尔族青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以死抗争、双双自尽的悲剧。他们死后,当地人破例将他们合葬在一起,来年墓中生长出两棵红柳,一棵开出艳红的花朵,一棵开出洁白的花朵,仿佛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被誉为西域版“梁山伯与祝英台”。
威利斯人2299
11月27日,“亮剑浦江”个人信息保护论坛在上海举办。围绕个人信息保护议题,澎湃新闻对话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法中心主任张新宝。他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和终端应用的发展,个人信息处理的场景持续扩大,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备受社会重视,“我国立法已对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规定,其中涵盖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威利斯人2299,但消费者相对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威利斯人2299,因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益保护问题需要重点予以关注”。
“近年来,我国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在行政执法和司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威利斯人2299,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整个社会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有所提升。”张新宝表示,在实践中,国家网信办等部门依法对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日常监管和重点查处。各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批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案件威利斯人2299,为前述法律有关规定的实施积累了经验。
我国立法已经对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规定,其中当然地涵盖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此外,人格权编通过六个条文(第1034—1039条)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制度框架。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民法典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细化,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的原则和规则、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责任等内容,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由此得以全面确立。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张新宝:人脸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中的生物识别信息,高度关系到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财产安全。2021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人脸识别规定)。人脸识别规定第2条规定:“信息处理者处理人脸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属于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一)在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人脸验证、辨识或者分析”。可见其适用的场景主要是经营场所、服务场所,其所保护的主要是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
尽管人脸识别规定之颁布稍早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但是其时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完成了二读立法程序,主要原则和规定已经基本定型,相关规定(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6条)的精神自然会被人脸识别规定吸收和细化阐明。所以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人脸识别规定贯彻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对作为敏感信息的消费者的人脸识别信息提供了民事保护审判规则。
行政执法方面,我国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个人信息执法活动。通过严厉打击各种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行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益得到有效维护。2022年7月2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以人民币80.26亿元的罚款,并且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程维、总裁柳青各处人民币100万元罚款。2022年威利斯人2299,国家网信办依法集中查处135款侵犯个人信息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APP。2023年9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知网(CNKI)依法作出网络安全审查相关行政处罚的决定,责令停止违法处理个人信息行为,并处人民币5000万元罚款。2023年10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了今年第6批(总第32批)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侵害用户权益的App。
此外,许多行业的主管部门积极开展个人信息保护执法行动,2022年8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个人信息权益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排查侵害个人信息权益乱象。2022年4月,国家邮政局、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开展为期半年的邮政快递领域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专项行动,“隐私面单”推广工作在行业内全面铺开。地方层面,上海市委网信办、市场监管局以及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为期半年的“亮剑浦江·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重点聚焦社会关注度较高、个人信息被滥用和过度索取乱象突出的消费场景。
司法审判方面,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案件。例如,入选中国消费者协会评选的2019-2020十大消费维权典型司法案例的“微信读书案”,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认为,微信读书许可服务协议未以合理的“透明度”告知原告并获得同意,侵害了原告的个人信息权益。再如,广州互联网法院公布的一则个人信息保护典型案例,该案中经营者针对消费者的差评在微信公众号中发表《澄清声明》,披露了与消费者的微信群聊记录、监控录像片段、消费者的微信账号等信息,并且称“可向公众提供全程监控录像”。法院经审理认为,该经营者在微信公众号公开监控录像并称可提供全程录像,构成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侵害;未经消费者同意公布其微信账号信息,构成对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其中还有一些公益诉讼案件,例如,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诉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
张新宝:首先是购物场所监控的个人信息保护。购物场所设置监控设备是对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的处理,但是存在一定的特殊之处。首先,相较于其他场所,购物场所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不特定的个人都可以出入;第二,具有经营性,经营者以获得经济利益而在此等场所开展活动。其次,根据民法典第1198条的规定,购物场所的经营者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因此,购物场所为了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而安装监控设备具有合理性,其目的是留存证据,便于解决日常发生的物品损坏、顾客纠纷、盗窃等事件。由于购物场所向不特定人开放,经营者无法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7条的规定提前告知所有消费者并取得其同意。鉴于以上原因,购物场所不应当完全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6条的规定,安装监控设备不需要获得公安机关的批准。
购物场所安装监控设备的限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当设置醒目的提醒,告知消费者监控设备的存在,不得秘密安装摄像头。第二,安装的区域和位置应当合理,试衣间、厕所等特殊区域当然禁止安装。第三,目的和范围限于场所内的安全管理,不能超出该目的处理消费者的人脸识别信息,未经个人同意不能提供给第三人。第四,应当限制比较短的保存期限。鉴于人脸识别信息被滥用的高风险,如果没有安全事件的发生,三至六个月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保存期限,确保收集的人脸识别信息不被用于其他用途。
其次威利斯人2299,扫码消费的个人信息保护。扫码购物、扫码点餐已经逐渐成为普遍接受的一种消费方式,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然而其背后却隐含了巨大的个人信息安全隐患。经营者通过“扫码消费”来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是否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是否满足最小必要原则,似乎都存在一定的疑问。此外,经营者还可能未经同意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人使用、委托他人处理或者与他人共同处理等,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益。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购物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在必要范围内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限于实现便利消费的目的,不得在此目的之外收集个人信息。此外,即使经营者在必要范围内收集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目的实现后也应当及时予以删除,不得继续保存。
再次,网络购物的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同样伴随着大量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例如,选购商品时会产生大量的浏览信息,消费时会产生购物信息威利斯人2299,注册店铺会员时往往需要提供姓名、电话等信息。网络购物平台通过处理消费者信息,可以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推荐,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引导消费者进行购物,提高客户的转化率。然而,网络购物也存在着个人信息安全隐患——未经允许将购物信息提供给第三人。曾经大众点评就出现过自动关注微信好友,并且自动分享购物信息等动态的事件。网络购物平台(包括平台内经营者)收集消费者的购物信息、浏览记录信息等只能够用于优化服务等目的,未经消费者允许不得提供给第三人。除非进行匿名化处理,使其不具有个人信息属性,而进入企业数据财产权益的范畴。此外,网络购物平台应当严格履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义务,防止泄露引发下游损害。
还有一个问题是自动化决策杀熟。自动化决策杀熟或称大数据杀熟威利斯人2299,指的是针对同样的产品或者服务,商家提供给老顾客的价格反而比新顾客更高。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4条对个人信息处理者的自动化决策进行了规范。根据该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自动化决策对消费者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如果通过自动化决策的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自动化决策杀熟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违法处理威利斯人2299,超出了原有的处理目的,应当受到严格禁止。此外,自动化决策杀熟可能涉及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消费者不仅可以要求经营者退还差价,而且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的规定请求惩罚性赔偿。
张新宝: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保障依赖于个人对权利的主张,应当鼓励、引导消费者通过主张权利、投诉等方式维护权益,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如果出现经营者违法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情况,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行使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章赋予其的各项权利。如果经营者拒绝其行使权利的请求,消费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营者应当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0条的规定,建立便捷的个人行使权利的申请受理和处理机制。如果拒绝消费者行使权利的请求,应当说明理由。同时,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消费者协会应当及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
与此同时,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依法积极履行职责,及时发现并处理社会中存在的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事件。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强调综合治理,需要民事、行政、刑事手段的共同发力。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净网2022”专项行动,截至年底共侦办案件8.3万起。网信、市场监管部门通过行政执法的方式对个人信息处理者进行了有效监管。目前来看,行政手段相对于民事和刑事手段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今后,行政执法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效率,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
此外,个人信息侵权案件往往呈现出受害人规模较大的特点,公益诉讼成为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有效路径。个人信息保护法第70条确立了个人信息侵权的公益诉讼制度。对于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大规模侵权案件,各级检察机关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件6000余件。今后,应当进一步发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在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办案力度,突出保护重点人员、重点领域的个人信息,切实保障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益。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70条确立了“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提起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主体地位。此外,民事诉讼法第58条规定,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规定:“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据上述规定,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省级消费者协会有权向人民法院就个人信息保护提起公益诉讼。